今天看了下面這一篇{《禮記大學》第十七課生財有大道]的文章,想到最近的食用油風暴,到現在都無法解決,政府一點也沒有決定性的作為,讓廠商自己負責品管、負責求償、對應無辜的消費者,讓國民自行判斷該如何應對,感覺好像完全是無政府狀態,只看到一個選舉至上的政府。
想到目前的窘境,除了無良心的廠商外,政府的上位者的作為或許是關鍵,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領導者自身“以身發財”,加上下位喘磨上意及自身利害,不敢有大作為,加上沒有良心且以賺錢為價值觀的廠商所造成。
或許要解決目前的食安問題,要從領導者“以利為利”回歸到“以義為利”為起點,下面的執行單位要有權力在手,實際上是責任在身,然後廠商會回歸客戶的需求,人民才能食的安心,社會才能穩定。
生財有大道。生之者眾,食之者寡,為之者疾,用之者舒,則財恆足矣。仁者以財發身,不仁者以身發財。未有上好仁,而下不好義者也。未有好義,其事不終者也。未有府庫財,非其財者也。
孟獻子曰:畜馬乘,不察於雞豚。伐冰之家,不畜牛羊。百乘之家,不畜聚斂之臣。與其有聚斂之臣,寧有盜臣。此謂國不以利為利,以義為利也。長國家而務財用者,必自小人矣。彼為善之,小人之使為國家。菑害並至。雖有善者,亦無如之何矣。此謂國不以利為利,以義為利也。
餘味導讀 作者:慈濟緣
生產財富也有正確的途徑;生產的人多,消費的人少;生產的人勤奮,消費的人節省。這樣,財富便會經常充足。仁愛的人仗義疏財以修養自身的德行,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。沒有在上位的人喜愛仁德,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愛忠義的;沒有喜愛忠義而做事卻半途而廢的;沒有國庫裡的財物不是屬於國君的。
孟獻子說:“養了四匹馬拉車的士大夫之家,就不需再去養雞養豬;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,就不要再去養牛養羊;擁有一百輛兵車的諸侯之家,就不要去收養搜刮民財的家臣。與其有搜刮民財的家臣,不如有偷盜東西的家臣。”
這意思是說,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,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。做了國君卻還一心想著聚斂財貨,這必然是有小人在誘導,而那國君還以為這些小人是好人,讓他們去處理國家大事,結果是天災人禍一齊降臨。這時雖有賢能的人,卻也沒有辦法挽救了。所以,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,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。
我們同學們在學習這段經典章句時應該要體悟到下面幾點思想精華。
1、如果我們想力行大學之道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或組織的骨幹力量,就不要受金錢利益的貪嗔癡引誘。在處理責、權、利的三者關係時,應該要把責任、道義擺在首位。
2、在企業組織管理實踐或社會管理實踐中,用人也應該要用勇於承擔責任與道義的人才。不然的話,用了小人,那麼“菑害並至”領導力就根本起不了作用了甚至於會產生為害。
3、權力在手,實際上是責任在身。履行社會責任、組織責任,為人民群眾,為員工創造利益是不可推卸的責任與道義。
4、要保障社會穩定、組織穩定和諧,社會領導者或組織領導者應該要記住:“未有上好仁,而下不好義者也。”社會存在不穩定因素、組織存在不穩定因素,常常就是“上不仁而下不義”的原因所在。
同樣,這段經典章句也存在潛台詞。
1、為什麼會有“不好義者”呢?其最主要的原因在於:領導者自身“以身發財”。
2、為什麼社會、組織會有不穩定因素呢?那是因為社會統治者或組織領導者“以利為利”,而不是“以義為利”。
3、社會的統治者或組織的領導者為什麼會沒有跟隨者或眾叛親離呢?那是因為社會統治者或組織的領導者身邊“必自小人矣”。
同學們,認真思考先祖先賢的思想精華中的潛台詞,我們可以發現自我。只有發現自我了,我們才能夠領導自我大學之道的方向正確。不然的話,方向錯了,一切都錯了。當然“菑害並至”就注定我們要失敗了。或被人民拉下馬,或成為不恥於人類的狗屎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